中風有哪些類型呢?我是屬於哪種類型的腦中風?
常見腦中風類型簡單區分為缺血型腦中風(或稱栓塞型腦中風)、出血型腦中風兩種,以及蜘蛛膜下腔出血中風,三者都會引發腦部組織的缺血壞死,造成人體各部位神經失能,影響日常生活,並且致死率高。
缺血型腦中風—臺灣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
人的腦部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組織,掌管人的行為、語言、動作及各種感覺神經中樞,大致分為大腦、小腦和腦幹,大腦又分為端腦與間腦,腦幹又分為中腦、橋腦和延腦。腦中分布4條大血管,分別是前大腦動脈、中大腦動脈、後大腦動脈及基底動脈。當腦血管硬化,導致血管狹窄及阻塞時,就會引起腦細胞缺血、缺氧受損,即是所謂的缺血性腦中風。
至於引發腦血管硬化與阻塞的原因有:血栓、栓塞、頸部或腦血管狹窄、系統性供血不足、靜脈血栓,大多由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抽菸、酗酒、缺凡運動、飲食不健康、肥胖所致。大腦的血流是由頸動脈供應,腦幹則是由頸動脈供給,頸動脈的血流量是椎動脈的3倍左右,大腦與腦幹的血流比例是3:1,大腦與腦幹發生中風的機率也是3:1。
腦中風的特點是肢體兩邊不對稱,右側大腦中風會使左側肢體無力;反之,左側大腦中風會使右側肢體無力,左右腦發生中風的機率相同。由於大腦的面積比腦幹大,血管較多也較容易發生中風。缺血性腦中風約占中風患者80%,是目前臺灣最常見的腦中風型態。
出血型腦中風—俗稱報血管,好發於青壯族群
出血型腦中風主要原因是長期高血壓,使得動脈血管硬化,血管壁的肌肉層與彈性層變性退化,血管壁變得脆弱,導致腦血管破裂,腦細胞受到破壞的同時,由於出血壓迫周圍的神經組織引發障礙,即是俗稱的「爆血管」。
出血性腦中風號發於青壯族群及冬季時期,約占中風病患23%。年輕人血壓控制不住,血流速度過快,容易提高血管壁的壓力,長期下來,造成血管粥狀硬化和血管內膜增厚變硬,以致血流狹窄和不易流通。另外,飲食習慣不佳,體內膽固醇過高,成為血管粥狀硬化斑塊的原兇,再加上血糖控制不良、抽菸、喝酒、體態肥胖,都會成為報血管的高危險群。
出血型腦中風的病程發展及嚴重性,威力更甚缺血型腦中風。因此,年輕人一旦發生腦出血中風,神經失能情況將非常嚴重,人生後半輩子的身心,經濟狀況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。
蜘蛛膜下腔出血—無明顯警訊,致死率最高!
蜘蛛膜下腔出血常發生在先天性蜘蛛膜下腔血管壁脆弱、厚薄不一、失去應有的彈性,經年累月在血壓血流的沖激下,逐漸突出而形成球(囊)狀、梭狀、水泡狀的顱內動脈瘤。一旦血流量突然增加、血壓上升,就會使腦動脈瘤破裂,而造成腦與腦膜間出血,臨床上最常見的併發症為再出血、血管痙攣、水腦症、癲癇、低血鈉。
為何血管壁會厚薄不一?有可能是先天性疾病,或高血壓、血管病病、血管炎、外傷引起。當腦動脈瘤破裂時,約有78%的病人會頭痛,31%後來才頭痛,5%破裂前有頭痛,47%有嘔吐徵兆。比起典型的症狀是突發性劇烈頭痛,接著出現頸部僵硬、嘔吐現象,部分會立刻陷入意識昏迷,快則幾十分鐘後就喪失生命。彷彿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,所以有突然性嚴重頭痛時,千萬不可輕忽,要盡快到醫院檢查治療。
雖然蜘蛛膜下腔出血只占中風病患5%,每1萬人約發生1例,但卻屬於特殊且嚴重的腦血管疾病,發病者通常以45-65歲為主,女性病患又較男性多。相較於腦出血中風的患者,72%過去有高血壓,91%發作時血壓急速升高。蜘蛛膜下腔出血的病患,錦19%過去有高血壓病史,且常在無明顯警訊下發生,往往使家屬措手不及\,致死率是所有腦中風最高的。
Comentarios